鲁智深这人,出身军官,天生一副热心肠,见不得别人受欺负。当年路见不平揍了镇关西,闹出人命,没办法才躲到五台山当和尚。可他哪耐得住清规戒律,喝酒吃肉样样来,没多久就被转到了大相国寺。后来为了救林冲,又得罪了高俅,被追得没处躲,只好上了二龙山拉起山头,最后才入伙梁山。梁山但凡有硬仗,总少不了他这号猛人。
虽说顶着个和尚名头,鲁智深却活得随心所欲,喝酒、打架、杀人,从没被这些条条框框捆住。他手上人命不少,不过最后打方腊时,倒是亲手把方腊给逮住了。
要我说,鲁智深算不算修成正果,关键得看他心里那杆秤稳不稳,世界观成不成熟。这点从他最后跟宋江的对话里,就能看出门道。
《水浒传》第一百十九回里,鲁智深活捉了方腊,交给宋江。宋江立马说:“师父立了这么大功,回京城跟皇上一说,就能还俗当官,在京城光宗耀祖,还能封妻荫子,也对得起爹妈养育之恩啊。”
展开剩余74%你看宋江这想法,满脑子都是当官发财、光耀门楣,为了这些,就算背弃佛门、放弃信仰都乐意。
可鲁智深压根不这么想,他回了句:“我这心早就跟死灰似的,不想当官,就想找个清净地方,安稳过日子就行。”
这时候的鲁智深,早就把世事看得透透的,什么封妻荫子、光耀祖宗,在他眼里一文不值,还是佛门清净地更对胃口。
宋江还不死心,又劝:“师父要是不想还俗,去京城找个有名的大寺庙当住持,做个僧人头头,照样能风光,也能报答父母啊。”
宋江这骨子里还是想图个风光体面,就算不当朝廷的官,在寺庙里当个头头,能显摆显摆也行。
鲁智深听了直摇头,嚷嚷着:“啥都不要,多了没用,能落个囫囵尸首,就谢天谢地了。”
这话里的意思可深了去了。一是荣华富贵对他来说就是浮云,没一点吸引力;二是做人得知足,贪多了准没好下场,弄不好连命都保不住;三是他早就看透当时的形势,能平平安安死个全尸,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。这不明摆着是在给宋江提个醒嘛。
宋江听了这话,心里老大不乐意,嘴上没说啥,心里肯定犯嘀咕。
道不同就是不相为谋。其实鲁智深打一开始就不赞成宋江招安那套,可他这人有大局观,既然梁山大伙都决定了,他也就跟着干。这一点,才是鲁智深真正通透的地方。
而且,鲁智深早就料到招安后朝廷会怎么对他们。他不赞成招安,全是因为自己心里有杆秤。这辈子就爱打抱不平,活得痛快自在,生死早就看开了。
有天晚上,鲁智深听到潮信声,问清楚那是啥动静后,突然就想明白了,拍着手笑起来:“我师父智真长老,以前给我留过四句偈语,‘逢夏而擒’,我在万松林里活捉了夏侯成;‘遇腊而执’,我又逮住了方腊。今天可不就应了‘听潮而圆,见信而寂’?看来我该圆寂了。你们说说,圆寂是啥意思?”
等知道圆寂就是死,鲁智深一点不含糊,立马让人准备水,舒舒服服洗了个澡,换了身干净衣服。你看这态度,面对生死笑得坦坦荡荡,还让人拿来纸笔,写了首颂子:平生不修善果,只爱杀人放火。忽地顿开金枷,这里扯断玉锁。咦!钱塘江上潮信来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
到最后,鲁智深是彻底悟透了,明白 “我就是我”,安安稳稳地坐化圆寂了。
后来宋江请了径山的大惠禅师来给鲁智深火化。大惠禅师举着火把,走到龛子前,指着鲁智深说了几句法语:“鲁智深,鲁智深,起身自绿林。两只放火眼,一片杀人心。忽地随潮归去,果然无处跟寻。咄!解使满空飞白玉,能令大地作黄金。”
这意思就是夸鲁智深一辈子活得通透,最后参透了人生,悟到了佛法的真谛,算是真正解脱了,成了正果。
其实从鲁智深身上,咱们也能明白个道理:看人可不能只看表面,得透过他做的事,琢磨琢磨他骨子里是啥人,有啥人生观、价值观,人品咋样,德行如何。
鲁智深虽说没遵守那些佛门清规戒律,可他干的事,全合着佛门救人济世的宗旨。说他修成正果,那真是一点不假。
在你眼里,鲁智深这一辈子,算不算得上圆满?他这正果,你觉得值不值?
发布于:山西省启天配资-股票配资网大全-五倍股票杠杆-炒股指杠杆收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