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复胃痛、胃胀,总感觉肚子里有气排不出去,明明做了各项检查,却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。其实,很多时候,这些常见的胃肠不适,病根可能藏在 “情绪” 里!今天就和大家聊聊,情绪与胃肠健康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临床常将这类情况归因于“功能性胃肠病”。
《胃肠病学》杂志刊发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指出,成年人功能性胃肠病的全球患病率超过40%,而我国23.1%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曾患一种功能性胃肠病。
本文指导医生
上海徐浦中医医院中医科(脾胃专病)
副主任医师 王洪杰
简介:中西药理知识扎实,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、肿瘤疾病等临床业务丰富。对胃胀、烧心、反酸、嗳气、打嗝、口臭、大便秘结、咳嗽、哮喘、肺结节、甲状腺结节、胃肠癌、肺癌等病理病机研究深入;尤其对胃十二指肠溃疡、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肠上皮化生、异型增生(上皮内瘤变)、肺结节、乳腺结节等癌前病变的辨证施治经验颇丰,获得广大患者赞誉。
展开剩余75%情绪如何 “攻击” 胃肠
中医讲究 “肝主疏泄”,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,人体气机才能顺畅运行。而脾胃的运化功能,依赖于肝气的疏泄调节。当我们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、紧张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时,肝气就会郁结不畅,进而横逆犯脾,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。这就好比原本顺畅的交通,因为一场 “情绪风暴” 变得拥堵不堪,食物在胃肠内无法正常消化吸收,自然就会出现胃痛、胃胀、嗳气、反酸、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 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思则气结” 的记载。其中 “思则气结”,说的就是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,影响脾胃升降功能,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腹痛等问题。长期的情绪失调,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胃肠疾病,像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肠易激综合征等,甚至增加胃癌、肠癌的发病风险。
临床中,如果经胃镜、肠镜检查、超声和CT检查及各种实验室检查化验后,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,比如肿瘤、炎症、代谢紊乱综合征等疾病,且病程超过半年、症状没有持续性加重趋势,则可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。
就诊消化内科的患者中,近一半属于功能性胃肠病,以女性和青壮年居多。这两类群体更易被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,而肠胃与脑相连,也更易感,引发各种不适。
功能性胃肠病涵盖食管、胃、小肠、大肠等一整条消化道,症状表现复杂多样,且在不同患者身上、不同时间阶段均有所差异。在临床实践中,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分为以下 5 种类型:
功能性消化不良: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,患者常常在餐后出现饱胀不适,或是进食少许就有早饱感,还会伴有食欲不振、上腹疼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
肠易激综合征:主要以腹痛以及排便异常为典型症状,排便的时间和频率都不稳定 。
功能性便秘:突出表现为排便次数显著减少,排便过程困难费力,排出的粪便干结且量少。
功能性腹泻:患者往往会有排便次数增多,或是排便急迫感强烈的情况,不过通常没有明显的腹痛或腹胀。
功能性腹胀:多数患者经常感觉腹部胀满,同时还会伴随腹痛、便秘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
虽然功能性胃肠病不像部分器质性疾病那样具有致命风险,本身也不会直接发展为胃炎、胃溃疡、消化道肿瘤等实质性病灶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由于胃肠不适症状常常相互叠加,且容易反复发作、难以治愈,许多患者因此出现睡眠障碍,甚至伴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这些不良状况又会间接增加患病风险。
胃肠健康,从 “心” 行动
精神心理因素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主因,由此可引发胃肠动力异常、内脏高敏感、肠道菌群紊乱等一系列问题,进一步加重肠胃不适。
重视情绪调节
胃肠既是消化器官,也是情绪器官,被称为“第二大脑”,与大脑之间有一条脑肠轴“情绪专线”,两者相互影响。既往研究表明,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障碍共病率高达49.3%,且症状轻重与心理疾病严重程度相关。学会合理释放压力,保持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。不妨尝试中医情志疗法,比如聆听舒缓的古典音乐,练习八段锦、太极拳,在动静之间放松身心;也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,或者培养书法、绘画等兴趣爱好,转移注意力,缓解不良情绪。
调整饮食结构
秉持 “少食多餐、清淡易消化” 的饮食原则,多食用山药、小米、南瓜等健脾养胃的食物。尽量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,减轻胃肠负担。同时,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,定时定量用餐,切忌饥饱不均。
借助中医调理
运用疏肝健脾、和胃降逆的中药方剂,调节脏腑功能,改善胃肠不适;搭配针灸、艾灸、推拿等外治疗法,刺激足三里、中脘、内关等穴位,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从根源上减轻情绪对胃肠的不良影响。
如果出现持续性腹痛、体重骤降等警报信号,务必及时到院排查。
发布于:湖北省启天配资-股票配资网大全-五倍股票杠杆-炒股指杠杆收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