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9日,A股市场突然炸了锅。上纬新材股价20CM涨停,市值飙到37.67亿元。看盘的人都在议论,这到底是咋回事。
一边是上市公司冲天而起,一边是智元机器人悄然出手收购控股权。市场情绪被拉满,谁都想抢先一步分蛋糕。有人直接断言,智元机器人要借壳上市。
可官方回应泼下一盆冷水,说这不算借壳上市。消息一出,舆论场气氛又变了。到底是“曲线救国”,还是另有图谋?
回到7月8日,上纬新材发布公告:智元机器人和核心团队旗下持股平台,准备协议转让加主动要约的方式,拿下控股权。动作很大,市场各种解读。
这波操作把A股和港股科创板的机器人公司都带火了。极智嘉、云迹科技、仙工智能、乐动机器人……一时间,IPO成了行业主旋律。宇树科技也刚刚完成股改,气氛紧张。
大家都盯着,智元机器人为啥不干脆走重大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的路?表面上是控股,背地里是不是有别的算盘?内外猜测不断。
查查智元机器人的底细,发现来头不小。2023年2月刚成立,到2025年3月,B轮估值已经涨到惊人的150亿元。短短两年,资本宠儿。
背后的投资阵容一个比一个豪华。高瓴、鼎晖、红杉中国、比亚迪、腾讯……一大票知名机构都在名单上。资本市场的宠儿,绝非等闲之辈。
公司主打机器人“本体+AI”全栈技术,自己搞核心零部件,整机集成、训练大模型一样不落。三大机器人家族产品线,行业里声量很高。
问题来了,既然这么牛,干嘛只控股而不借壳上市?表面风光,背后其实有点难言之隐。监管的门槛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按照科创板的重组上市规则,净利润、营收、现金流都有硬指标。2025年3月,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还在外面说,去年刚过亿元营收,今年目标翻几倍,两年内争取盈亏平衡。
公司还没成立满三年,现金流累计也达不到一亿元。换句话说,重组上市的基础还不牢靠。想一步到位,现实没给机会。
机器人行业拼到上市就是入场券。多轮融资后,背后股东也盼着能有退出通道。控股上市公司虽快,但满足不了所有股东的胃口。
智元机器人如果能独立上市,价值最大化才真正实现。可现在条件未成熟,控股上市公司变成了权宜之计。先拿下壳资源,再慢慢铺路。
控股动作搞得这么大,后面到底怎么布局?市场观望,大家都想知道,资源协同会不会起飞。智元机器人这步棋,意在未来。
有意思的是,这次交易设置了业绩承诺。2025年到2027年,上纬新材归母净利润每年不少于6000万元,扣非后也要8000万元。表面看起来没压力,其实背后大有玄机。
2025年之前,上纬新材净利润早已超过这个数字。公告还写明,业绩承诺只算原有新材料业务,不含控股后新增的业务。这让双方都心里有底,避免扯皮。
原有股东和管理层也愿意配合新业务拓展。新业务不达预期,也不用担心业绩补偿的麻烦。看似松绑,实则留了后路。
那新增业务是什么?现在还没说清楚。估计跟机器人产业链有不少交集,毕竟智元机器人本行就是干这个的。
上纬新材原本主打新材料,环保耐腐蚀材料、风电叶片用材料、新型复合材料都是老本行。2025年年报没说产品用到机器人上,但公司证券部回应,部分业务确实用在机器人领域。
后续怎么协同,还要等整合后公布。收购完成,智元机器人会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整合优势。这也是监管要求的上下游协同。
借助上市公司平台,新业务能拿到融资、品牌、市场资源。智元机器人也能借机拉营收,推进盈利,为后续重组上市打基础。
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,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。智元机器人控股上市公司,是最快切入资本市场的路子。既绕开了重组上市的门槛,又为独立IPO留了余地。
说白了,这是一场时间和规则的赛跑。智元机器人要抢占先机,科创板的规则又不肯让步。看似对立,其实各有盘算。
一边是资本和技术的野心,一边是监管和市场的底线。谁先突破,谁就能占据主动权。每一步都在试探边界。
上纬新材和智元机器人,虽然看起来是合作,背后其实是各自利益的博弈。既要合规,又要效率,平衡点难找。
这场收购不仅仅是股权转移,更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。未来双方会不会有更深的整合动作,谁也说不准。
现在市场都在看,接下来是不是还会有资本运作。智元机器人会不会真的走到独立IPO那一步。所有人都在等下一个信号。
启天配资-股票配资网大全-五倍股票杠杆-炒股指杠杆收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