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企业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时,很多创始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:如何做好人才战略的布局,以及怎样激发年轻人的潜力?
在润泽园学习会上,两位企业经营者提出了心中的疑惑。
【以下为对话精要整理】
问题1
我们有一位空降的高管,入职三年了,但始终在企业文化上和团队貌合神离。整个公司一起学习共创会,大家基本都有很大的成长。这位高管也参与了学习,表面上有所变化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尤其在一些关键任务的落地上,依然存在明显偏差,与预期和团队节奏不一致。
我的问题是: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关键期,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人才战略的布局?
回答
蚂蚁金服有好几万人,他们也面临着培养人才的问题。
一位负责人曾说过一句话:“你在培训人才时流的汗水,往往是你在招聘人才时脑子进的水。”
也就是说,如果在选人的阶段没有把好关,后面要花费很多的汗水来进行教育,这往往是得不偿失的。
展开剩余80%比如你身边的这个高管,表面上看起来在学习、在改变,但关键任务一落地,就发现与团队存在明显偏差,这说明问题也许不出在“教育”阶段,可能在前期选择的环节就有了偏差,所以人员招聘的时候要多花些心血。
我们讲“选、用、育、考、留”,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循环链,人才培养不出来,一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——
要么在选的时候就没选对人,要么是用人的时候没有放在对的地方,要么是教育不到位......
尤其在教育方面,方式不一定恰当。比如考评员工,作为董事长,每个季度都要亲自辅导员工,尤其是高管,让他知道哪里有偏差,然后再做一个评估和盘点。
所以先回顾看一下在培养这位高管时,“选、用、育、考、留”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。如果每个环节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了,但这个人仍然无法融合与胜任,那也许应该帮他去找一个更适合的位置。
问题2
我在建材行业深耕已有20年,企业的战略方向也很清晰。但在推进深化改革、推动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,明显感受到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不足。
特别是在带领90后年轻员工时,让我感到非常吃力。他们经常下班比我早,很多工作无法做到“当日事当日毕”。
有时我晚上九、十点还在处理事务,发消息问进展,但他们的执行力很低。
相比之下,我觉得他们远不如80后、70后。这种差异让我非常困惑,也让我在构建团队时感到不安。
我想请教:如何真正激发90后的潜力,用好年轻人,打造一家有未来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?
回答
这确实是很多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。我们总结出六个字来解决:好材料,笨功夫。
第一,选人要选“好材料”。
有家企业是这样做的:公司的每位新员工,董事长都会亲自面试。在董事长面试之前,还会有至少3轮面试,最后在董事长这里大体上还会删掉1/3。所以说,选人很重要,选到优秀的90后,没有捷径。
第二,培养年轻人用“笨功夫”。
“笨功夫”就是时间心血方法论。
要真正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,每年要花至少500个小时。
换算下来大概是每周10个小时,每个工作日大约2小时。
如果要塑造一家未来型企业,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,这是一个企业家要亲自投入、陪伴、塑造团队的基础时间。
第三,除了时间,还要花心血。
比如处理情绪不稳定、认知差异等问题,包括我们说的,“选、用、育、考、留”每个环节都要花费心血,这是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第四,要有方法论。
比如我们用的“5分钟共创”法:针对一个具体问题,例如“人们为什么吃苹果”,大家先独立思考5分钟,然后再平等表达各自的观点。
这个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思考、表达,也就逐渐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现在,我们的团队已经可以做到“2分20秒共创”:2分钟快速思考,20秒精准表达,2分钟就能有很好的创意。
这种能力是训练出来的,不是天生具备的,而是靠时间、心血、方法论训练出来的。
拿出一个问题,不断追问五次甚至十次,以此来训练年轻伙伴的思维深度。
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”我理解你带90后的辛苦,但抱怨不解决问题,要花时间、心血、方法论。
相信以你的智慧和能量,一定可以打造出一支有创造力、有担当的90后团队。
现在不缺优秀的年轻人,缺乏的是好材料、笨功夫和善于培养。
总 结
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,人才始终是核心的竞争力之一。
无论是高管团队的融入,还是年轻一代的培养与激发,都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,唯有“好材料 + 笨功夫”的坚持,才能培育出与战略同频、有战斗力的团队。
在「4.0战略」课堂,我们一起回顾初心,展望未来,聚焦人才战略的核心驱动力,洞察时代变革中的组织升级路径,为企业下一个成长周期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。
7月28-31日体验周,下载「四维战略」App,即可免费体验👇
发布于:河北省启天配资-股票配资网大全-五倍股票杠杆-炒股指杠杆收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